编者按:临夏州厦临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厦临公司”),这家名字取自厦门和临夏的企业,由市国资委部署,国贸控股集团牵头,联合建发集团、象屿集团、港务控股集团、轻工集团和夏商集团共同出资组建。自厦门市与临夏州结对帮扶以来,厦临公司在临夏州委州政府、各县委县政府、州县各部门、援临工作队和各族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利用国资国企优势,积极带动、汇聚多方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因地制宜,从无到有发展一批特色扶贫产业,展现国企担当。近期,《厦门日报》陆续推出《厦临扶贫实践》系列报道,聚焦厦临公司在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扶贫同扶智相结合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今日刊发第三篇——《既“富口袋”更“富脑袋”》。
【洒下“传帮带”的种子】
临夏州东乡县河滩镇,厦临公司远达服饰扶贫车间内,缝纫机的飞轮高速运转。在一个挂有“厦临公司优秀个人”锦旗的工位上,王德英目不转睛地盯着裤子拉链的压线,确保压线宽窄均匀。
今年3月入厂的王德英,最多的时候一天可以缝纫130件衣服。熟稔的技艺源自厂里扎实开展“传帮带”工作。“工人进厂后我们小组长就手把手教,帮他们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大约2-3个月就能胜任工作。”孟胜芳是王德英所在小组的小组长,去年8月进厂工作,短短一年多时间就扛起“一带多”的职责,帮助三十多位组员成长。
除了新老结对,厂里还定期举办新款服饰培训班,由厦临公司联合股东方泉州明恒昌服装织造公司从泉州的厂里请来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为工人进行培训。目前,工人们已掌握十多款服饰的制作工艺。
厦临公司还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推动扶贫工厂、车间之间的联动。譬如,厦临东乡县大树乡扶贫车间工人们制衣的手艺就是从远达服饰学来的。今年7月,大树扶贫车间业务从包袋转型为服装。为使工人们尽快掌握新本领,厦临公司安排东乡扶贫车间的技术骨干到远达服饰接受培训。如今,大树车间的60多位工人已能承接一些工艺简单的服装订单。
“ 一批带一批,一代帮一代,现在工人们技能提高了,思想也慢慢解放了。”说起工人的变化,来自泉州民企的外派厂长傅进益打开话匣子,在她看来,扶贫之外,更深刻的变化是扶志、扶智。“东乡县是深度贫困县,这里的妇女此前多在家务农、带孩子,鲜有工作经验。如今妇女们进车间自己挣钱,思想解放了,家庭地位、社会地位也上升了。”
远达服饰二期车间将于近期启动,届时将优先安排优秀工人到二期车间工作,带领员工成长,让当初种下的“传帮带”种子,继续在新的车间生根、开花、结果。

(新老结对实现了技能“传帮带”。图为厦临公司远达服饰扶贫车间内,小组长孟胜芳和驻厂师傅在对组员王德英进行指导)
【打造职业化、本土化人才队伍】
何红英在和政县厦临鞋业全产业链生产基地负责鞋子后端成型工作。每个上班日的中午,她都会安排十多分钟时间给组员开小会,纠正组员在操作过程中的错误。细心的何红英有个习惯,“把工人们的问题统一记在手机上,等到开会的时候再一一指出。”
而时间倒回到一年前,何红英还是制鞋的门外汉。“听到工厂招工我就报名了。”何红英认真、肯学,掌握得快。今年5月中旬,厦临公司组织9名骨干员工到厦门古琳达姬培训一个月,何红英就位列其中。
“在厦门,我们每个人都有专门的师傅带,大家学的内容也各有侧重。”一回到临夏,何红英就把在厦门所学的拉帮、刷胶工艺,手把手教给工友们。这期间,也有来自厦门的驻厂师傅指导,工人们以工代训,逐步掌握技能。
厦门的培训生活令何红英印象深刻的除了现代化厂房、技艺熟练的工人,还有先进的管理理念。“我们厂里的工人大多没有在工厂工作的经验,规则意识普遍薄弱。”何红英一边结合在厦门所看所学,一边琢磨适宜的管理技巧。“一是通过每天开会强调上班纪律,二是采用聊天的方法提醒工人改进,争取使工人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

(工人们以工代训,逐步掌握技能。图为何红英在指导组员。)
在厦临公司,像何红英这样勤学善思的工人不在少数。已经扎根临夏近3年的厦临公司副董事长李勇说,人才是“造血干细胞”,长期以来,厦临公司发挥“国企带民企”优势,完善技能培训体系,通过培训与就业联动,让贫困群众端上“技能饭”,斩断“穷根”。另一方面建立机制,为当地打造一支职业化、本土化的人才队伍,形成接续动能。
相较技能人才,本地管理人才培育难度更大。但厦临公司经营管理团队对此充满信心,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回到临夏工作,其中不乏有知识、有见识的管理人才。比如,公司招聘的多名建档立卡户大学生,经过历练,他们已成长为骨干,承担起公司日常管理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