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中心
媒体聚焦 | 厦门日报 | 国贸新老地标 融入特区“城”长
来源: 时间:2021/11/10 10:27:12 浏览量:12327

记者 林露虹

对于许多老厦门人来说,厦门国贸大厦在心中的位置是抹不去的。这座高168米、共45层的建筑,曾是“福建第一高楼”。尽管后来厦门的“天际线”不断被刷新,但国贸大厦始终被视为城市的地标、时代的符号。在“我心目中的厦门地标”征集活动中,国贸大厦屡屡被市民提及。

作为国贸大厦的“主人”,国贸控股集团及旗下投资企业,正是成长于改革开放、发展于改革开放的企业缩影。这家与厦门经济特区同龄的企业,从7位员工、两部自行车起步,发展为营业收入超4000亿元的“世界500强”企业。而国贸控股集团如今的总部所在地——国贸中心,作为两岸金融中心首个启动项目,也已成为厦门的新地标。

从国贸大厦到国贸中心,岁月流转中,新老地标交织成经纬,呈现出国贸控股集团改革创新发展历程,也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的生动演绎。

【国贸大厦】

1994年年底,厦门国贸大厦封顶,成为当时的福建省“第一高楼”。它的高,不仅改变了城市天际线,更象征着厦门经济特区的快速发展,彰显特区之“特”。

1995年,国贸员工乔迁至国贸大厦办公,开启新的征程。此后,国贸完成股份制改制、公司实现整体上市、成为省内最早开展对台贸易的企业之一……一步一个脚印,铸就了今日的辉煌。

▲国贸大厦的建成有力带动了周边的发展

【深度相当于地下18层楼的地基 让大楼“站”得更稳】

1990年底,在国贸十周岁生日之际,这家伴随经济特区成长的企业决定,启动厦门国贸大厦项目。

国贸老员工回忆说,建设厦门国贸大厦,既是自身发展之需,也是顺应时代之举。彼时,深圳国贸大厦享誉全国,因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改革开放的神话”,成为“深圳速度”的重要象征。而厦门尚未有一栋超高层建筑。厦门方面希望对标深圳,做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先行者、探路者。

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国贸派出工作团队到深圳、香港学习超高层建筑经验,同时邀请重庆市设计院担纲设计。这期间,多位专家与国贸建设者反复论证,设计稿前后改了30多稿,并制作了20个大楼模型作为参考。

1992年,在完成项目审批、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后,厦门国贸大厦正式动工。摆在国贸人面前的首要难题是,厦门国贸大厦项目地块面积小,占地仅6600平方米,地质也较为复杂。为让大楼“站”得更稳,国贸建设者决定把桩基打到底下约50米的深度——这大概相当于地上18层楼那么高。

当时的国贸还处于成长期,企业资金有限。如何节约成本?唯有技术创新。建设团队携手厦门建科院(垒知集团前身),通过试验桩获取数据,反复分析论证,在桩体受力研究上取得突破,及时调整桩基设计后,不仅极大降低了施工成本,更加快了工程进度。

啃下桩基施工“硬骨头”的厦门国贸大厦,此后的建设也驶入快车道,大厦主楼施工进度一度达到“三天一层楼”。国贸还利用贸易商的优势,引进了电梯、变配电、楼宇智能化等一批进口高端设备。

大楼一天天“长高”,国贸发展也稳步向前。1996年,厦门国贸大厦投用后不久,厦门国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进一步夯实发展之基。

▲厦门国贸大厦曾是福建省“第一高楼”。左图为厦门国贸大厦,摄于1996年。

【连接周边聚合强劲动能 是市民心中最初的“摩天大楼”】

除了“高”,厦门国贸大厦还有几件事值得说道。一是“厦门国贸大厦”六个字,是由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二是在国贸大厦的屋顶设立了直升机停机坪——这主要是基于消防需求的考虑。

将镜头拉远来看,厦门国贸大厦勾连了周边的居民和商业区,其聚合起的强劲动能,有力带动了周边发展,使莲坂一跃成为繁华之地。1997年,首届“9·8投洽会”在临近国贸大厦的厦门富山国际展览城举行,投洽会从此成为全球投资的风向标,厦门国贸大厦的地理区位优势也更加凸显。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厦门国贸大厦都是厦门人的骄傲。“那时候坐公交经过莲坂,都会不自觉地透过车窗,仰望国贸大厦。”市民黄女士说,自己对于“摩天大楼”的认识是从国贸大厦开始的,超高层的地标使她对于身在厦门这座改革开放前沿的城市感到自豪。

而对于国贸来说,厦门国贸大厦极大提高了公司的品牌形象和美誉度。“那时候跟客户谈生意,厦门国贸大厦就是我们最好的名片。从厦门国贸大厦开始,国贸地产相继打造了多个‘国贸系’精品项目,成为业内知名品牌。”一位国贸老员工回忆道。

参与、见证国贸大厦建设,也被视作个人职业生涯的重大荣耀。曾参与国贸大厦建设的国贸地产老员工们用“光荣与梦想”形容这段经历。1991年,他们怀着“高楼梦”加入国贸。“我就是追着高楼跑的人,在国贸我圆了梦。”

国贸大厦述说着峥嵘岁月,也见证了温情往事。譬如,当时公司特别选在大厦顶楼屋顶——“全福建离月亮最近的地方”举办单身职工交友联谊活动,多对单身职工由此牵手成功。

▲2002年元旦,168米的国贸大厦举办员工登高比赛

【国贸中心】

从翔安隧道进岛,行驶至仙岳路,一座“门”字形的气派建筑映入眼帘。这就是国贸控股集团总部所在地——国贸中心。

国贸中心不是一座以高取胜的地标建筑,但地处厦门跨岛东进重要位置的它,作为两岸金融中心首个启动项目,见证着厦门对台先行先试和跨岛发展。2010年,国务院批准在厦门扩大金融改革试点,在厦门岛东部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这是大陆首个、也是唯一冠以“两岸”的区域金融服务中心。

如今,国贸中心不仅是国贸控股集团总部,更吸引中国人寿进驻,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也为两岸金融中心片区打造厦门“金融会客厅”注入了强劲动能。

▲国贸中心是两岸金融中心首个项目

【上千吨连廊升上百米高空 在翔安隧道口筑起“厦门之门”】

从一开始,国贸中心就坚持高标准,以国际眼光、厦门特色来推进设计。聘请国内顶尖设计单位广州设计院进行工程主体设计、知名设计师郭明卓担纲主创设计。

项目设计方案几易其稿,最终确定了“门”的建筑形态。“门”的灵感,源自“厦门之门、国贸之门”。国贸方面希望人们借由折扇“门”,把握时代脉搏,感受厦门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可仰望,可远眺。如今,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国贸中心这扇“门”都不失壮丽。这蕴藏着设计师的巧思——利用项目地块与翔安隧道出口、远处海景成一轴线的特殊地理优势,使这扇“门”既作为从海上望向整个两岸金融中心片区的首要地标建筑,同时成为翔安隧道出口处的第一视觉焦点。

当然,使“门”字建筑成型,难度不小。国贸中心由两栋超高层塔楼及顶部的连接体组成,塔楼间的跨度达40.2米,空中刚结构连廊的重量达1000吨以上。这意味着,施工方需要把上千吨的连廊“爬”至百米高空。

面对挑战,团队迎难而上,勇于创新。在设计上,采用钢结构大跨度桁架的形式,把两栋塔楼连接在一起;在施工上,则采用“裙楼屋面拼装、液压整体提升"的技术。经过为期半年的准备,项目于2015年年底启动空中连廊提升工作,现场出动了16台液压缸、650吨履带吊车等“大家伙”,最终在施工人员有序、严密的操作下,历时两天圆满完工。像这种重量和高度的提升工程,当时在国内并不多见。

▲国贸中心采用钢结构大跨度桁架的形式,把两栋塔楼连接在一起。图为建设中的国贸中心。

【幕墙内开窗设计 “会呼吸的大楼”美观又新潮】

好的建筑,不仅有高颜值,更有以人为本的“温度”。秉持这样的理念,国贸中心下足功夫,在结构设计上,摒弃了市场上常见的中心核心筒布局方式,采用板式建筑选型,办公舒适度。

对于玻璃幕墙建筑来说,如何做到既有自然风进楼,又能保证外立面的美观?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国贸团队携手施工单位多方取经,最终决定采用幕墙内开窗设计:一方面,将大楼立面设计为玻璃幕墙加竖向造型立柱,有效遮挡直射阳光、噪音;另一方面,巧妙利用造型立柱,在上方设置穿孔铝板,并在立柱内设立开启扇,通过建筑外立面竖线条进行自然风导入。

“幕墙内开窗,这个设计即便在今天看来也让人觉得很新潮,不久前还有单位特地来参观学习。”国贸控股集团有关人员还特别提及一个细节,“在大楼内办公,经常能看到绿植在风的吹拂下摇摆,心情也跟着美丽起来。”

绿色循环建设理念贯穿于整个项目过程中。国贸中心也因此荣获第四批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以及二星级绿色建筑。国贸中心投用后,绿色依然是关键词。就在今年10月,国贸中心还成为我市首个“零碳大厦”。

从国贸大厦到国贸中心,地标更迭中,国贸控股集团规模、效益稳步攀升,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公司连续5次上榜“世界500强”,今年更跻身世界500强前200位。

【创造多个第一 引领开放之先】

如果说建筑可以阅读,那么国贸大厦、国贸中心这两本书的底色便是改革创新。因为改革创新,国贸控股集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引领开放之先:第一批地方贸易企业,发行厦门第一批股票;特区最早的一批房地产开发企业之一;全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成立厦门市首家市级教育集团;成为厦门市首批入选国务院“国企改革双百行动”的企业;成立福建省规模最大的汽车集团;设立首个由厦门市属国企发起的产业基金;旗下投资企业开创厦门市属上市国企推行股权激励计划的先河……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面向“十四五”,国贸控股集团将在战略指引下,在供应链、城市建设与运营、消费与健康、金融与科技四大赛道跨越前进,以数字化创新驱动,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与特区同成长、共进步。

国贸控股集团
微信公众号